星期四打擊練習場國球日,好幾天沒運動的我,加上這幾天又受到paper荼毒,早已經受不了,晚餐吃完休息一下就出門揮棒了。
今晚的顧客不算多,所以我可以打完一次好整以暇的看個一小段雜誌,喝個飲料喘口氣,CD完畢後再進行下一次揮擊。
今天的菜單,左右打各120球。左打先打,一開始就拿31oz的球棒,有夠重,沒有暖身還拿那麼重,只敢用六成力去揮。打完一次,趕快去櫃台借比較輕的棒子,不過,29oz有輕到哪?
今天的調整,試著讓擊球瞬間時身體是正向面對投球機的。打完的結果,我發現我終於能夠拉回大部分的球,打向右半邊。不過與前腳的重心轉移一起配合擊球的話,尚未能夠把球打成有較高仰角的平飛球,大部分還是滾地,或是貼地的平飛球。
左打打完,接著右打。右打的調整,則是找出合適的打擊姿勢。我很依賴從MLB大聯盟尋找強打者的姿勢去模仿,只是一直沒有固定的打擊姿勢,換來換去應該為數不少了吧,最近想模仿的則是Wells跟Rios這兩位球員。這兩位球員的打擊特點是,預備動作的雙腿站得比較開,擊球瞬間幾乎沒有什麼跨步,優點是降低眼睛垂直位移時所產生的誤差,缺點是可能臀部扭轉的力道會不足。
只是這個動作我打了幾球馬上又改了,換成一種開放式打法,棒子像Chef打擊時揮啊揮啊,姑且就稱這種打法叫大風車打法吧(後來我想想,這種預備動作有點像Derrek Lee),揮棒時正面面向發球機。只是我很難把重心轉移到前腳並且扎實踩住,每次都是身體轉了,但是前腳也離地了。
不過擊球結果好像不錯,球好像可以噴的較快一點,較遠一點,或許前一陣子的free特訓產生效果了。不過,缺點也不少,像是容易把球拉出界外,棒頭仰角會太高就變高飛必死球了,這還是需要改進的地方。
往後的練打重點:擊球時正向投手(發球機)、重心轉移至前腳、full swing(後手要把整個揮棒動作做完)。
晚上看到一隻影片:
Travis Harrison Highlight Video from Martin Reinhardt on Vimeo.
今年Power SHOWCASE辦的全壘打大賽,有位球員擊出504呎的全壘打,打破去年502呎的紀錄。
我總覺得台灣棒球界容易出產好投手,但是難得產生好打者,為什麼?看了這隻影片,我發現兩個點,第一點就是打者擊球瞬間身體是正向面對投手(發球機)、第二點,擊球瞬間重心幾乎完全在前腳上面,而後腳是浮起來的。
台灣棒球界有一個陋習,就是球員總是被要求"反向攻擊",試問這個擊球的方針是為何而來?有人說,面對到外角球或是變化球時,可以有較長的時間做揮擊。那如果投手丟過來的,是顆是內角快速球呢?我想下場不是右打者左半邊的鳥滾,就是右半邊的鳥飛,喔,還有揮空三振,難怪國際賽都被快速球投手電假的。(松坂大輔&達比修有表示:)
外角球攻擊時,本來就不容易做出完整的腰部旋轉動作(那還要大家反向攻擊?),就算球擊中了,也難以飛得遠。而且,打擊時本來就不應該針對投手球路做特定擊球策略,除非本身對球路判斷的能力不足,針對投手球路的判斷並不是用一句反向攻擊就可以打死的,最基本的還是得要求擊球員做出完整的揮棒轉腰動作,再針對內外角球,速球或是變化球去調整擊球的動作以及方針。台灣唯一一位可以針對外角球做出完整腰部旋轉,並且做出重心轉移的球員,叫做彭政閔。
至於重心轉移,其實台灣球界普遍要求球員擊球時,重心是維持在雙腳的中間的,如下面這段影片:
當然,我無意批評這段影片,但是我只試想針對出,老外在擊球時,會把全身重心從後腳移到前腳上,蓄集前衝的力量,擊球瞬間前腳踩死,避免力量流失。利用完整的腰部(臀部)扭轉,加上把力量灌注在前腳上,讓他們打到的球總是比我們更高更快更遠。
Well,在我來看,台灣職棒可以做出完整的迴轉,加上重心轉移,大概只有陳金鋒、林智勝、鍾承佑、林益全這幾位球員吧。小飛機陳冠任是我認為比較可惜的球員,過於大的跨步讓他的擊球力量流失許多,他如果跟隊友恰恰彭政閔學會重心轉移,把擊球瞬間的重心移到前腳,想必他會是一位更可怕的打者。
留言列表